中兴之主

2020年6月2日19:40:36 评论 3,325

中兴之主是指古代那些带领国家开创中兴局面的帝王。
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,既有开国之君,也有所谓中兴之主。何谓“中兴”?一般来说,指的是中途振兴。顾名思义就是中途振兴王朝,国家原已在下坡路上,国势渐衰,但通过实行积极的改革和英明的政策,使国家形势重新有所好转,国力有所增长。
《诗•大雅•烝民序》:“任贤使能,周室中兴焉。”这说的是周王室靠了选拔、任用人才,从而重新振兴起来。
南宋人王观国在其著作《学林•中兴》中有更为详细的解释:“中兴者,在一世之间,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,斯谓之中兴。”
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,开国之君常有,而中兴之主不常有,国祚短浅的朝代,其兴也勃,其亡也速,难有中兴,更难有中兴之主。虽然王朝延续时间的长短并不是衡量中兴成的根本标准,但是时间长也更容易出中兴之主。

夏朝-少康中兴

少康是夏朝国君,姒姓,也就是著名的酒神杜康。夏朝第三位国君太康在位时发生暴动,有穷氏后羿篡夺王位,后羿又被部下寒浞所杀,寒浞统一和取代了夏。少康长大后逃至虞国,在虞国国君的帮助下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,最终少康攻灭寒浞,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。少康在位期间很有作为,史称“少康中兴”。

商朝-武丁盛世

商朝经历了多次迁都,国家很不稳定,直到盘庚迁都于殷,百姓才安定下来。第二十三任商王武丁继位后励精图治,他重用刑徒出身的傅说为宰相,将商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。对外以女将妇好为帅,连续击败土方、鬼方、羌方等方国,商朝发展到了巅峰时期,史称“武丁盛世”。

周朝:宣王中兴

周宣王,姬姓,名静,一作靖,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,周厉王之子,在位四十六年。

西周王朝周厉王在位期间连年对外征战,吏治败坏,百姓离散,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专利控制,禁止国人对此议论,最终引发国人暴动。周宣王继位后,下令修复公室、广进谏言、安顿百姓、修缮武器,又兴畋狩礼乐,效法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康王的遗风,并及时任用召穆公、尹吉甫、仲山甫、程伯休父、虢文公、申伯、韩侯、显父、仍叔、张仲这些贤臣辅佐朝政。宣王还陆续发动了对周边部族西戎、淮夷、徐国、楚国的战争,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,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,四夷咸服,史称“宣王中兴”。但周宣王连年征战,晚年独断专行、不进忠言,又加速了西周的灭亡。

战国-秦孝公
进入战国以后,秦国屡遭大败,丢失河西地区,惠公倾国败于吴起,秦国内忧外患。秦献公休养生息后多次东征,却未能收复河西。秦孝公继位后发布求贤令,以求富国强兵,他大胆启用了卫鞅进行变法。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开始强大,收复了河西失地,并逐步蚕食邻国,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。

西汉:昭宣中兴

汉武帝末年,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,阶级矛盾日益尖锐,农民起义不断。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,汉武帝于终前两年下道《轮台罪己诏》,宣布:“当今务在禁苛暴,止擅赋,力本农”,表示与民更始,发展生产,与民休息。

汉武帝驾崩后,汉昭帝(刘弗陵)、汉宣帝(刘询)相继当政,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。

汉昭帝继位后任用霍光休养生息,昭帝病死后,霍光拥立了汉宣帝刘询。汉宣帝早年被养育于掖庭,少时在民间生活, 对百姓疾苦十分了解。他在位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,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。对外大破匈奴,平定西羌,设西域都护府,西汉在汉宣帝时期达到巅峰。

昭宣二帝在位时,着重休养生息,汉武帝在位时严重损耗的国力得以恢复。刘向评论汉宣帝时称赞他“政教明,法令行,边境安,四夷亲,单于款塞,天下殷富,百姓康乐,其治过于太宗(汉文帝)之时”。对昭宣二帝在位时的治绩,史称昭宣中兴。

东汉:光武中兴
王莽篡汉,西汉结束,改国号为新。后王莽改制失败,新朝末年天下大乱,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最终肢解新莽政权,汉景帝后裔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,打赢了针对新朝最关键的昆阳之战。后来刘秀与更始帝决裂,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,刘秀灭掉了关东、陇右、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,恢复了汉室的江山,国号仍为汉,史称为东汉,东汉无论血缘、疆域甚至国力都与西汉无异,刘秀即光武帝。新莽天凤四年(17年)起到东汉建武前期,因战争而受到严重破坏的农业、手工业,他在位期间,都得以恢复和发展。在光武帝的苦心经营之下,东汉社会呈现繁荣景象,王夫之认为:“三代而下,取天下者,唯光武独焉”,史称“光武中兴”。

唐朝:元和中兴
唐朝中期以后,国势衰落,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,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,自成一国,影响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,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。其中,特别以河朔三镇最为跋扈。唐德宗在位时,有鉴于中央兵力不足,故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,但流弊渐生。唐宪宗李纯即位后,决心“以法度裁制藩镇”,便着意用兵对付强藩,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、山东、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,唐王朝复归于统一,史称“元和中兴”。

唐朝:大中中兴
唐宣宗李忱非常喜欢读《贞观政要》,把这本书当作课本来学习。他登基之后,不仅重新整顿吏治,还对皇亲、宦官加以限制。除了李训、郑注二人之外,他把死于甘露之变的百官全部昭雪。他也曾经想根除宦官,但顾及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,未能有所行动。

宣宗勤于政务,为国事倾注了大量的心力,对百姓也十分体贴。他减少赋税,注重人才选拔,使得阶级矛盾有所缓和,百姓也日渐富裕,因藩镇割据、朝廷党争、农民起义、官吏贪腐、宦官专权等问题而日渐倾颓的唐朝,呈现出“中兴”的局面,史称大中之治。《资治通鉴》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:“宣宗明察沉断,用法无私,从谏如流,重惜官赏,恭谨节俭,惠爱民物。故大中之政,讫于唐亡,人思咏之,谓之‘小太宗’!”

宋朝:乾淳之治
宋孝宗赵昚(shèn)在位期间,政治清明、社会稳定、经济繁荣、文化昌盛,宋朝相对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。孝宗平反岳飞冤狱,起用主战派人士,锐意收复中原。在内政上,孝宗积极整顿吏治,裁汰冗官,惩治贪污,加强集权,重视农业生产。在文化上,孝宗还创造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,朱熹、陆九渊、陈亮、叶适等著名学者,陆游、范成大、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活跃在孝宗一朝,可谓群星辉映。总体来说,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。宋孝宗专心理政,百姓富裕,五谷丰登,太平安乐,史称“乾淳之治”。

明朝:弘治中兴
明孝宗朱佑樘的“弘治中兴”是一个短暂的“治世”,尽管存在诸多弊政,但是明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、弘治朝君子众多、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却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,孝宗在位期间“更新庶政,言路大开”,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。明孝宗励精图治,被誉为“中兴之令主”,他在位期间,国家政治清明、经济繁荣、百姓富裕、天下小康,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弘治中兴。

清朝:同光中兴
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,中国迎来了皇权专制王朝的最后一个“中兴”——“同光中兴”,历史书上也称为“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”。李鸿章在《筹议海防折》中,形容清帝国面临着“三千年未有之变局,三千年未有之强敌”。而“同光中兴”,正是清帝国在这样复杂、凶险的环境中所探索出的一条新的道路。虽然同治(爱新觉罗•载淳)、光绪(爱新觉罗•载湉)两位皇帝都未见得是什么英主,但把持着朝政的慈禧太后自是老谋深算,而贤王能臣如恭亲王、曾国藩、李鸿章、胡林翼、张之洞等也尽心辅国。

从1864年(同治三年)天京陷落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,一直到1894年(光绪二十年)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三十年间,国内基本安定,官僚求富求强,“洋务运动”轰轰烈烈,西方技术、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,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,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、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,留学生也不断被派遣到海外。这一派中兴气象,在甲午战争后戛然而止,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